一、适应现象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例如,在视觉方面的光适应现象和暗适应现象。又如,在嗅觉方面,古人有句话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寒冬季节,我们进入幼儿园的活动室,有时会立即闻到一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在活动室内工作的教师和幼儿毫不察觉,外来人在室内过一段时间,也不觉察了。这就是嗅觉的适应现象。因此,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或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吃过甜食以后再吃苹果,会感苹果发酸。为幼儿准备膳食要考虑味觉的对比现象。
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考虑到颜色对比,可以使教室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演示的场所利用照明遮光设备,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在视觉感性方面比较明显。例如,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十分强烈的声音会降低视觉感受性。因此,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当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这是因为知觉的目的性对知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符合知觉目的的刺激物,紧密地组织在一起,好像凸现出来似的,被当作一个完整体而清楚地被感知。而另一些刺激物,人对它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成为知觉的背景。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图给幼儿看的时候,幼儿视野中存在着黑板、墙面和附近的其他东西。而作为知觉对象的只是教师画的图画,其他如黑板等等,就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几种条件影响。
(一)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少,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很难被人觉察出来。例如,绿树丛中十朵红花是容易看出来的,而在绿叶堆中寻找青蛙就很困难。
教师应当运用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就以绿树为背景,而为了提高观察力水平,就让幼儿从绿草堆中寻找青蛙。根据这个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教材的重点部分,应使用粗线条、粗体字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容易被幼儿知觉到。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二)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与此规律有关。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三)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根据这个规律,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四)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只让幼儿自己观察还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记忆儿歌
感知觉呀真奇妙,
包含内容可不少,
见怪不怪是适应,
先苦后甜是对比,
要想人群出C位,
对象背景需分离。
考试资料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10本套 ¥19.90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笔试导航课 ¥19.90
云南特岗教师考试专用教材+历年考题 ¥39.00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专用教材+历年考题 ¥79.00
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教材6本套+彩云公考网课 ¥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