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题
①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4106.6万吨,较2014年增长3.3%。至此,我国夏粮实现了“十二连丰”。“十二连丰”成绩喜人,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在连年丰收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和库存也保持着同步多增态势,去年我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库存升至近年历史高点,我国粮食正遭遇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新课题。
②“进口多增,并不是我们的粮食不够吃,主要是国内外粮食的巨大价差所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介绍,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希望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但随着收购价的________,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跟着________,然而近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却________,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
③“由于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逐渐攀升,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逐年提高最低收购价格,与其他因素共同催生了国内与国外,生产与加工领域间的价格倒挂,催生当前“三多并存”现象,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说。
④“我国平均一个劳动力只能种7亩左右耕地,然而在机械化耕作背景下,欧洲一个劳动力能种几百亩,美国一个劳动力能种几千亩甚至上万亩,这种差距就是________________。”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说。
⑤分析人士认为,解决“三多并存”考验,国家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粮食收储制度,遏制价格倒挂趋势;另一方面,则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向现代农业转变。
⑥“中国农业要想做强,就必须走现代农业的道路。要通过制度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提升规模效益和科技水平,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走出‘三多并存’困局。”孔祥智建议。
打开资料
1 、(单选题)第②段中,依次填入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逐渐上涨水涨船高掉头向下
B.不断调整保持稳定持续下降
C.不断攀升日趋走高持续稳定
D.逐渐下调不断下降徒然提升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和第二空。根据前文“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希望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可知,我国收购粮食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积极性,那么收购时需要提高粮食价格,才能使得国内粮食价格随着上涨,农民才有钱可赚,从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故第一空和第二空都应填入“价格上涨”这一含义,A项和C项符合文意。B项和D项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和D项。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根据转折关联词“然而”,及“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可知,第三空与第一、二空表达的意思相反,可知A项“掉头向下”即下降,符合文意。C项“持续稳定”侧重“稳定”,无法与前文构成语义相反,排除C项。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逐渐:渐渐。上涨:(水位、商品价格等)上升。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攀升:①向高处爬升;②不断上升(指价格等)。下调:(价格、利率等)向下调整。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稳定:①稳固安定;没有变动;②使稳定;③指物质不易被酸、碱、强氧化剂等腐蚀,或不易受光和热的作用而改变性能。日趋:一天一天地走向;逐渐地。陡然:突然。
考点:实词辨析
2 、(单选题)请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第③段中的“根本原因”应当是:
A.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率低
B.我国农民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
C.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高
D.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前文通过“由于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逐渐攀升”,以及第⑤段指出解决“三多并存”问题,需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可见横线处所表达的意思即为农业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考点:语句填空
3 、(单选题)根据第④段语意进行概括,这种差距是:
A.农业生产成本的差距
B.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C.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
D.农户经营规模的差距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横线在句子的末尾,所填内容总结上文。阅读上文可知,“这种差距”指的是“我国平均一个劳动力只能种7亩”与“在机械化耕作背景下,欧洲一个劳动力能种几百亩,美国……”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和C项:“生产成本”“价格”在第④段未提到。D项:“经营规模”与文意无关,第④段中是一个劳动力能种多少亩的田地的对比,并非是农业整体的经营规模。
考点:语句填空
4 、(单选题)根据全文推断,要解决我国“三多并存”考验,下列措施不当的一项是:
A.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
B.继续发挥我国农户众多且经营规模小、转型灵活等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
C.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
D.在确定口粮基本自给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指的就是“现有的粮食收储制度”,根据第⑤段“改革现有的粮食收储制度,遏制价格倒挂趋势”可知,A项措施得当。B项对应第⑥段“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知,“经营规模小”是弊端,并非是优势。且“转型灵活”无中生有,该项措施不当。C项对应第⑤段中“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措施得当。D项对应第⑤段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及第⑥段“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措施得当。
因此,选择B选项。
考点:细节理解
5 、(单选题)为短文拟定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何答好我国粮食“三多并存”新考题
B.走出我国粮食“三多并存”的困局
C.价格倒挂:“三多并存”现象的谜底
D.我国粮食“三多并存”现象日益显现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第一段首先引出话题“我国粮食正遭遇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新课题”。②③④段通过援引观点解释原因,最后⑤⑥段提出对策。该文章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重点在于强调如何解决“三多并存”的新课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章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也能概括整个文段,但是对比A项与B项可知,B项“困局”与A项“新课题”相比,A项“新考题”与第①段“新课题”表述更一致;且B项“走出……困局”表述比较模糊,可以指结果,也可以指对策。但A项“如何答好……新课题”一定指对策,与文章重点更契合。故相比之下,A项更优,排除B项。C项和D项:描述的是文章开篇的问题,偏离文章重点。
考点:标题选择
↓↓国考笔试资料↓↓ | ↓↓国考面试资料↓↓ |
2022国考考前冲刺系列直播课(¥0) | 2021华图版华图教你赢面试系列丛书结构化面试(¥19) |
2022年国考乘风计划启航礼包(¥0.66起) | 结构化面试入门100题(¥99) |
2022国考行政执法类申论学习方案(¥1) | 面试入门导学(无领导)(¥180) |
2022国考考前冲刺试卷(¥59起) | 2021公务员招录考试结构化面试教材(¥39) |
2022更新升级【国考】用书合辑 (教材/题库)(¥15起) | 2021无领导面试+结构化面试教材6本(¥75) |
【2022国考版】公务员考霸笔记6本套(赠送易错题集)(¥49) | 2021无领导面试+结构化面试教材+面试题+面试90分7本(¥89) |
国考公告特惠22公考口袋书10本行测各模块+申论热点(团¥29) |
复合题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固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是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打开资料
6 、(单选题)划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慢镜头加以重映
B.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C.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D.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出现在第二段的倒数第二句。分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的上下文语境。上文指出“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接着阐述的铅块和金属球就是对上文这句话的解释说明,下文“……固体和液体的界限就会模糊不清”得出结论。综上可知,划线句子所要强调的就是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考点:词句理解
7 、(单选题)作者在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金属球经过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C.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D.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客观世界模糊性”出现在第三段第一句。该句分别用“黎明或黄昏”“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来举例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和B项:“小鸡啄蛋出世”和“金属球从量变到质变”是在说明事物模糊性有时短暂,有时漫长。C项:“人们可以看懂草书”是在说明“概念的模糊性”。
考点:细节查找
8 、(单选题)作者用来说明“人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采取行动的事实是:
A.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B.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C.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D.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人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出现在第四段第二个分句。根据原文“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可知,原文分别用“辨认人的胖瘦美丑”“无须测量车速躲过车队”以及“看懂草书”来举例说明人能够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发现突变事物的短暂模糊性”是在说明事物模糊性有时短暂。B项:“过渡元素”是在说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D项:“用仿生学发明飞机”是人们利用模糊理论的例子。
考点:细节查找
9 、(单选题)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第一段“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可知客观世界是在矛盾中发展,但没具体说明是什么样的矛盾,“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无中生有,排除A项。B项对应最后一段“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B项“用模糊的语言”和文段“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不符,属于曲解文意,排除B项。C项和D项均对应最后一段“人类如何将自已的智慧……思维方法……这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C项符合文意,D项“大于”属于无中生有,排除D项。
因此,选择C选项。
考点:细节理解
10 、(单选题)作者认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是:
A.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
B.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C.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的研究
D.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肩负的历史使命”出现在全文最后一句。根据原文“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可知,“人类将智慧交给计算机”“将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用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陶冶’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而最后一句的“这”指代的的即“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由最后一段中的“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可知,A项所表述的内容是模糊理论的尝试。B项:由第四段内容可知,该段所表述的是人如何利用模糊概念去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C项:人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最终的任务还是要使计算机更有“人性”,这才是真正的使命,C项是达到“历史使命”的方法。以上三项均不是“模糊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的内容。
考点:细节查找

>加小编了解更多考试信息
>还能催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