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1.因时而变(可变性)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比如:“地心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大约将近2000年的时间。到了16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观测对当时的“地心说”提出了挑战。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叫做“日心说”。
2.因事而变(情境性)
知识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比如:水可以灭火吗?有的情境下是可以的,但是油锅着火时不可以用水来灭火。
3.因人而变(主观性)
学生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对命题的理解,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对相同的命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建构主义学生观
1.学生经验的丰富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比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
2.学生经验的差异性
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比如:不能按着马的头喝水;传统应试教育中,老师一言堂,学生也没有独立思考,导致高分低能。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比如:通过学习小组,擅长数学和与擅长语文的相互帮助。
3.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相应的知识。比如:学习减法之后,去超市购物加深理解。
<<<2023年云南特岗教师相关推荐>>> | ||
云南特岗考试准考证打印 | 云南特岗成绩查询入口【历年】 | 2023云南特岗教师笔试课程【9.9.定金班】 |
2023年云南特岗教师考试大纲 | 云南特岗教师历年公告【历年】 | 云南特岗教师历年报名人数【历年】 |
云南省特岗教师资格复审面试公告【汇总】 | 2023云南特岗教师职位库【职位表】 | 2023云南特岗招考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