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识判断)关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蝉、螳螂和黄雀都是消费者
B.螳螂和黄雀的行为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C.螳螂、蝉和黄雀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D.蝉和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黄雀属于鸟类
2 、(常识判断)下列哪一说法与热胀冷缩无关?
A.夏天在架设电线时,不宜把电线绷得太紧
B.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比灌满更容易保温
C.把刚煮熟的鸡蛋放到冷水中浸一下,更容易剥壳
D.冬天往玻璃杯中倒开水,应先用少量开水预热杯子
3 、(常识判断)在农业生产中若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其最主要原因是:
A.害虫体内积累的杀虫剂增强了自身的抗药性
B.杀虫剂造成害虫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性基因
C.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一定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D.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下来
答案解析在第二页哦!
扫码回复【25省考】
领取云南省考历年各岗位报考统计分析、进面分数线、备考资料
向华图老师咨询如何选岗等考试信息
1、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水分等。螳螂、蝉和黄雀都是生物成分中的消费者,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C项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消费者为食物链的中的一个环节,消费者不能自己生产食物,只能通过消耗其他生物取得营养物质和能量,来达到自我存活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蝉、螳螂和黄雀属于消费者。
B项: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本物种的一种遗传特性,不需要后天学习。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动物捕食等。捕食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先天性行为。
D项:节肢动物也叫节足动物,是一类身体由很多结构各不相同、机能也不一样的环节组成的动物。身体通常可分为头、胸、腹等3部分,体外覆盖着由几丁质组成的表皮,能定期脱落,表皮是保护装置,起外骨骼的作用,为肌肉提供附着面。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蚊、蝇、蝴蝶、蜘蛛、蜈蚣、蝉、螳螂等都属于节肢动物。故螳螂和蝉属于节肢动物,而黄雀属于鸟类。
2、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热胀冷缩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B项往保温瓶灌开水时,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B项体现的是热传导现象,并没有体现热胀冷缩原理。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由于电线会热胀冷缩,所以夏天架设电线时,不能拉得太紧,以免冬天寒冷时电线收缩而拉断电线或者拉倒电线杆。
C项:将刚煮熟的鸡蛋浸入冷水中,蛋壳膜和蛋清因遇冷收缩程度不同,容易形成一定的空隙,能轻易剥掉蛋壳。体现了热胀冷缩原理。
D项:冬天环境温度较低,玻璃杯的温度也就较低,若骤然向玻璃杯内倒入开水,则杯子内层受热膨胀,外层受热不够而膨胀较少,可导致杯壁炸裂。因此,先将少量开水倒入杯中“预热”,减小杯层内外的温差,从而避免杯子的损坏。体现了热胀冷缩原理。
3、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医学。
第二步,基因的突变是随机的,害虫中既有抗药性强的,也有抗药性弱的。经过杀虫剂的筛选,抗药性弱的害虫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抗药基因被代代遗传积累,最终导致杀虫效果减弱。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抗药性强的害虫的基因,是通过遗传逐代累积起来的,而非是杀虫剂增强了自身的抗药性。A项错误。
B项:基因突变是本来就存在的,是不定向的,并不是由于用了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基因。B项错误。
C项: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只有抗药性强的后代才能保留下来。C项错误。
扫码回复【25省考】
领取云南省考历年各岗位报考统计分析、进面分数线、备考资料
向华图老师咨询如何选岗等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