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笔试模拟

首页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 > 试题资料 > 笔试模拟

云南教师招聘必背知识点:教育综合知识——中小学教育心理学

云南华图教师网 | 2019-06-04 14:41

收藏

  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6、7岁到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

  (2)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3)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2.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3.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4.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形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5.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6.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①类型差异;②发展水平差异。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7.认知方式差异: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辐合型与发散型认知方式。

  场独立型: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场依存型:学习常常依赖外部反馈。沉思型:倾向于深思熟虑,错误较少。冲动型: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8.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综合症(2)学习困难综合征(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行为

  9.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怖症(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

  1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1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3.(1)全身松弛训练(雅各布松首创)(2)系统脱敏法(沃尔朴首创)(3)肯定性训练。

  14.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5.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16.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1)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7.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消化腺分泌变化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和分化。

  18.斯金纳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2)消退。(3)惩罚。

  19.班杜拉建立起了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2)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20.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1)从学习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或称完形)。

  (2)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2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学习(或称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和并列学习(或称组合学习)。

  (3)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

  (4)先行组织者技术

  22.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23.学习动机的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2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的存在是内驱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5.奥苏伯尔将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6.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倾向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目标和课题。

  27.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要记住这6个因素在三个维度上分属于什么)

  2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①过高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过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②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要高。③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29.学习迁移的类型:

  (1)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

  (3)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叫垂直迁移。垂直迁移又分为由下而上的迁移和由上而下的迁移。

  (4)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如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数学或语文的学习中。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30.迁移的影响因素:(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

  31.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生命在于运动。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如:怎样操作一台机器;怎样解答数学题或物理题等。

  32.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3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3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如图片、PPT、模型等)

  (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35.知识概括的类型: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36.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7.技能是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

  38.高原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学习方法固定化、学习任务复杂化、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原因造成的。

  39.学习策略的结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0.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41.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大致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42.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43.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4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刻板化。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5)情绪状态

  45.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变通性(灵活)和独创性(不寻常)三个特征。

  46.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无律阶段——前道德阶段。(2)他律阶段。(3)自律阶段。

  47.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没有主见)和服从(放弃自己的意见)两种。

  49.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50.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5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52.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53.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5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包括:(1)观摩学习(2)微格教学(3)专门训练(4)反思经验。

 

>>2019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预售视频课礼包
>>2019事业单位D类习题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特岗教师】【备考技巧

面试模拟】【笔试模拟】【笔试课程】【面试课程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