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四川从1999年到2007年7月,全省通过志愿者服务、下派等形式先后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然而,截至2007年7月,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流失率高达70%以上。特别是条件较艰苦的地区,几乎留不住。
请根据此材料回答三个问题。
1.对村(社区)官流失率达70%的现象你怎么看?
2.如果你是村官,你会安心工作吗?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流失?我们希望你谈你的真实想法?
3.从今年起,全国将在5年时间里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干部上升到国家人才战略,为保证村官队伍的稳定,你有什么对策?
【参考答案】
1.通过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和服务,把先进的观念、先进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带到了基层,是开拓农村、社区工作的一项有益探索。但目前农村实用、紧缺的人才很难选到。“人难选、人难留”的问题非常突出。
究其原因,有如下四点:
首先是经济待遇偏低。各地选拨了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但他们的待遇与他们同期就业的大学生比没有优势,甚至普遍低于其他行业的大学生。各地自行选聘的大学生每人月工资仅有400元至600元;参加“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月补贴也在1000元以下,这样的收入水平与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十几年的付出不成比例。
其次大学生在当地加上吃、住、行等问题难解决,让一名大学生生活和居住在农村显然不符合大学生的愿望,他们很难长期在社区和农村工作,也不容易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不愿到村(社区)工作。
第三,教育管理工作没跟上。许多地方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选派大学生教育培养不够。到了社区和农村,隆重欢迎后,既没有人对他们进行完整的职业规划也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农村和社区只是希望他们帮助当地发展。重选拔、轻管理,多数大学生处于松散管理状态。
第四,政治激励不到位,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措施,鼓励大学生长期扎根农村和社区。选派大学生两年志愿服务期满后,面临再次就业,虽然政策上出台了升本、考研方面的优惠措施,但对表现优秀、自愿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没有出台定向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等激励政策,许多人缺乏长期留下去的信心。
2.从内心讲,我不愿意留在农村工作。我也不安心在农村工作。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内在的吸引力。我们在农村只是支书和村长的附属,准确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助理。我们没有任何地位,只是从属。可以说既无政治地位也无经济地位。二是来自外界的吸引力。我们有很多同学走向了社会就业,与这些在城市的同学比我们接触的事情和技术还是很琐碎和落后,农村没有办法上网,也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我们也难以融合到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村民关系网中,这里的人很多,但我们却是孤独的。当这种内外的差距到一定程度我也许会选择离开。
3.我的对策是:
首先国家政策要对大学生村官有明确的定位和职业规划,不能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搞,这是一项关系农村发展的长远工程,不是临时权宜之举和形象工程。
其次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农村生源来回到农村工作,他们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利于他们在当地开展工作和长期扎根农村。